中藥文化:數千年的悠久歷史,底蘊豐富
發布時間:
2018-12-21
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“本草”。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,唐代由政府頒布的《新修本草》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,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,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。中藥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,其底蘊十分豐富。然而,無論是中國人,還是外國人,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,故而導致某些誤識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,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
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“本草”。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,唐代由政府頒布的《新修本草》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,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,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。
中藥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,其底蘊十分豐富。然而,無論是中國人,還是外國人,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,故而導致某些誤識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,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,力度很不夠,長此以往,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、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。
神農嘗百草,是一種勇于探索的行為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起步于先秦、成書于東漢、融匯幾代醫藥學家的辛勞與智慧的第一部中藥學巨著,作者們寧肯要隱去自己的姓名,而冠以“神農”之名,除了受托古之風的影響之外,也是對神農氏—中華民族藥物學的圣祖的一種紀念。
據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載:神農……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當此之時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;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說:“其病生于內,其治宜毒藥。”在古人看來,是藥三分毒,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;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。《醫學問答》對此有解釋:“夫藥本毒藥,故神農辨百草謂之‘嘗毒'。
藥之治病,無非以毒拔毒,以毒解毒。”醫圣張仲景更有精辟之論:“藥,謂 草、木、蟲、魚、禽、獸之類,以能治病,皆謂之毒”,“大凡可避邪安正者,均可稱之為毒藥。”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,是說他一日之中,辨別了 70余種藥物的特性。藥之特性,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,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。對中藥,一言以敝之,就是用毒藥治病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說:“藥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”。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?在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中講得明白:“五味所入 (即進的器官):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腎”。可見藥味不同,功效各異,原因是,酸味能收能澀,苦味能泄能燥,甘味能補能緩,辛味能散能 行,咸味能軟堅潤下。根據五味的藥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,也可以發揮其“補” (或補養、或調理)的作用。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內涵。
古人說:“用藥如用兵,任醫如任將。”用兵用兵法上的戰略和戰術,而用藥也是如此,不但要熟知藥性,更要切中病機,有的放矢,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。
相關新聞